坦率地说,当前经济增速持续回落之势已定,这使得市场对宏调转向的呼声日高。
在各方面日益关心中国式管理的同时,质疑也同时出现。对中国学者和业界而言,研究介绍中国式管理义不容辞,责无旁贷。
学者们认为管理作为一个系统可以分为管理的哲学理念、管理的制度规则、管理工具三个层次。我们需要分方面分层次,同时相互结合的进行研究,才可能会有些较好的成果。基于大量数据的实证研究方法是西方管理学界推荐的研究方法。每个层次的中国式是什么,各个层次的中国式如何相互作用,都是复杂的问题。最近几年,一些重要的政府研究机构、企业界团体和著名的大学也日益重视中国式管理的研究,甚至组织了专门的研究组进行研究探讨。
在实业界和政府部门,前两种原因可能是主要动因。第二,对一般人而言,案例研究成果便于接受传播。有如我认为总体表现良好的,但根据笔者的观察,也有一些经济学家和市场人士自二季度伊始就开始担心中国经济很有可能硬着陆,担心中国经济滞涨。
进入专题: 中国经济 滞涨 硬着陆 。先说物价,上半年,尽管货币政策一再收紧,每月提高一次准备金率,一个季度加息一次,但依然没有改变负利率的状况,价格上涨的动力依旧十足,居民价格消费指数高位运行。在国家统计局公布上半年的经济数据之前,对于中国经济上半年及未来的表现,学界和市场人士分歧很多。这意味着,年内上完成4%的调控目标基本已经没有可能。
在上半年数据出台之前,对于中国经济增长和物价走势,一些专家和学者认为,由于翘尾因素,下半年物价将逐渐回落,真正需要担心的是过度的紧缩政策影响了经济增长,因此他们建议紧缩政策应该放松,避免经济的硬着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没有可担忧之处,应该看到,在经济增长良好的背后,风险的暗流涌动,其中最大的风险无疑有两个:一是通胀的未来走势,一是房价为代表的资产价格泡沫。
什么叫硬着陆,中国在治理通胀的问题上曾经有两次硬着陆的经历:一是上世纪80年代末,当年通胀几近20%,决策层用两年的时间,将通胀摁到了3%以下,但经济增长也10%掉到了4%左右。政策可以灵活,但灵活的政策应该明明白白告诉市场,政策的灵活不是要放松房地产调控,不是要放松已经收紧的货币政策,不是要放弃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更不是要为了保增长而放弃在民生等方面的努力。如果说去年中国经济仍然属于快跑,那么,今年以来中国经济的增长则完全告别了危机时期的刺激效应,恢复到正常的增长和平稳状态,而并不是衰退和滑坡。根据统计,2011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20445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6%。
特别是,一些人认为下半年政策会放松,因为市场已经出现了交易量上升的迹象,六月份,全国房地产交易环比上涨了42%就是一个信号。9.6%的增长在我看来完全可以打一个A+以上的分数。而从一些具体的数字表现而言,体征和各项指标都处于良好的区间。在6月份CPI创了新高之后,通胀预期更为强烈,物价很难很快回落,另外,推动价格上涨的其他因素,包括食品价格、输入性通胀、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以及国内人力成本等,向上的趋势并未改变。
上半年物价指数平均5.4%,特别是六月份,猪肉价格的暴涨使得CPI一举突破了达到了6.4%的三年来的高点。再看房价,在负利率和通胀效应之下,房地产政策尽管依旧处于严厉的调控之中,但房价由于通胀预期并没有出现下降的迹象,而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26250亿元,同比增长32.9%。
一季度增长9.7%,而二季度的经济增长为9.5%。这不仅高于市场人士的预期,而且在欧美经济增长依然乏力的形势下,这份答卷显得异常靓丽。
其中,住宅投资18641亿元,增长36.1%,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4441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2.9%。而至于房价,正如前面所言,半年的调控,不仅房价纹丝不动,二三线城市甚至还有回暖的迹象。比如,从,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3%。在经济增长高于9%的情况下,说硬着陆,谈滞涨不仅违背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更和中国经济的实际情况不符。为了更能说明问题,我们对上半年经济增长以及三驾马车的具体表现进行更细致的分析。这两个数字,如果和去年比较,尽管有所下滑,但考虑到今年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大和信贷政策的大幅紧缩,以及通胀的加速,这样的增长数字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比去年上半年10.3%的数字都弥足珍贵。
在笔者看来,在通胀大趋势已经确立的情况下,影响下半年物价走势的因素变得极为复杂,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和抑制价格上涨的因素的不确定性甚至比去年都大。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6%,都是比较理想的数字,而消费和出口亦保持了平稳增长的态势。
在这种情况下,下半年的物价走势很难判断,最乐观的估计也会维持在高位运行。对于中国经济的表现,国家统计局也认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依然强劲,笔者完全认同这一官方的判断结论,就增长而言,笔者从来都坚不会出现很大的问题。
7月13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上半年国民经济统计数据,上半年GDP增长、CPI等令人瞩目的数字水落石出。特别是,由于上半年通过约谈等行政手段,压制了一些正常的涨价需求,这些被人为压制的价格,肯定会在下半年通过补涨体现价格规律,发改委上半年的工作,在下半年又会还给市场
他坚定地认为,石油稀缺甚至会枯竭的理论,是美英石油利益集团制造出来以控制市场的阴谋。石油战争没有赢家一旦摘下西方石油有机说的假面具,石油的价格就会像当初的香料一样,难以继续维持高价位。他经过大量调查和接触许多乌克兰的科学家,发现目前俄罗斯的石油无机说,即石油生成于地幔之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这一理论,之所以被传统石油地质学驳斥为异想天开,就是那些坚持石油有机说学说的美英的石油利益集团,制造了一个稀缺理论来控制市场的阴谋。我觉得其实在石油战争当中,过去100年的石油战争没有胜利者,因为它给全人类带来了毁灭性的影响。
当今的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能源安全危机,这是在过去不曾出现的情况。对此观点,中国石化出版社总编邓敦夏认为,石油的有机论和无机论都是俄罗斯学界在18世纪和19世纪中叶提出的。
之后恩道尔改学政治学,1966年从普林斯顿毕业。其实无论是两年前恩道尔认为石油价格的变动完全来自于少数人在期货市场的炒作,还是今天他认为的石油真的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这些都体现了一个独立经济学家、一个学者对这个世界的认真思考和解读。
现在,这几个国家几家大的石油公司、大的油田服务公司、几家大的银行就控制了全世界的能源格局了。虽然业界对于有机和无机说一直交锋不断,但都是作为两种学说并立。
恩道尔认为,石油作为一种战略能源,对于中国这样的新兴国家具有特别意义。这段经历对我以后的写作产生了巨大影响。在短期来说,也许这些人会认为自己得到好处了,但长远来说,我觉得所有人都会从中受苦、受难的。他认为,目前为实现对整个伊斯兰世界石油资源的军事控制,美国制定了大中东计划,这一计划西起摩洛哥,横跨利比亚、埃及、苏丹、波斯湾,东至阿富汗、巴基斯坦。
现在我们看到中东、俄罗斯都和中国有石油贸易往来,他们都通过油轮或者其他的方式卖很多的石油给中国,而且中国对石油天然气的需求是一直在增长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需要保证自己的石油安全,如果其他的国家,尤其是跟中国有石油输送关系的国家有政变的话,对中国的石油贸易就很危险了,利比亚的例子就是证明。然后离开美国到瑞典攻读博士生,在那里接触到世界各地的学生,研读了《资本论》,这段经历为他打开了全新的视角。
五岁那年他患了小儿麻痹症,不得不常年依靠轮椅生活。他试图颠覆我们以往的某些认知。
石油枯竭是被刻意创造出的神话石油枯竭这个说法,是被刻意制造出来的一个神话。伟鸿看点:倔强的恩道尔微笑着婉言拒绝别人的帮助,自己调正轮椅的位置,对每一个问题都要仔细聆听后才做出耐心回答……这是威廉·恩道尔先生第二次来到《对话》栏目,这一次,他带来了《石油战争》的续作《石油大棋局》。
手机:18900000000 电话:010-12340000
邮件:123456@xx.com